职业教育改革下,职普融通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积极探索。该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实用的教育。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升学的途径主要有中职与本科升学相对应的高考、中高职连通相对应的“3+2”模式、高职单招统一考试与普通高考相结合的考试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晋升通道,因各省、市的政策差异而有所差异。尽管这些方式都能使中职毕业生继续就读高校,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现象:即不能选择外省大学,而省内大学并不是全部招收中职生,使得中职生选择省重点大学和外省普通大学成了一种奢求。且由于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当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所提供的计算机等专业课内容比较肤浅,在学生毕业后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
职普通融的培养模式,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可以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为提升中职学生的学习质量提供新的途径。进入职普融通班的学生,入学时注册中职学籍,高一时学习普高课程,高一结束后进行“职普分流”,如果成绩合格,学生有意愿继续在对口普高学习,就可以变更学籍就读合作的普通高中,参加普通高考,又或者选择继续保留中职学籍,学习中职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参加职教高考。那么留在中职的学生在两年学习后,在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会比其他中职班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了学生毕业后对新知识和新观念的更新和把握能力,拓宽了中职学生的就业途径。
为更好地推动中职教育、普高教育融通发展,构建多维度协同的人才发展渠道,提升职业学校的人才素质,笔者根据长期工作实践,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区域教育联盟,确保职普融通结构和质量双发展。进一步完善职普学校间的协作机制,需要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地区性的办学联合体建设。具体而言,政府应该以整体思维进行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整合,形成“政-校-企”的教育联盟关系,促进两者之间的“资本”融通。这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统筹和指导,在职业学校、普通高中、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生成共建、共商、共享的教育联盟的良好格局。在这个教育联盟中,政府应当对地区行业优先发展,鼓励企业间的产教协作,使职业学校链接产业的专业集群的建设得到推动。与此同时,校企结合的模式中职学校应当不断地推进,在探索人才、产业、教育和创新四链条的融通中不断获得进步。政府在统筹下将以教育管理职业类课程建设为纽带,由实力相当的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组成教育联盟,并共同开发课程群。这个课程群能融通职普,其作用是促进师生间沟通联络和互动,实现教师和学生间资源的共享,能够将职普融通起来的课程群。在这个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师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也更加充分,进而打造出讲信修睦、合作共赢的文化气氛。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联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要建设通达、谅解、分享、双赢的教育联盟,使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结构与质量上融通得到协调发展。因此,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进一步完善职普学校间融通机制的同时,积极推进地区性办学联盟建设。只有通过整合资源、促进交流与合作,并实现产教融通,才能够打破壁垒,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这将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并推动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推动职、普教育的有机融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职普融通应当是一种“双向性”,也就是说,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要在各自的基础上,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发展,并且在各自的教育与教学方面持续地相互渗透,实现校际与校内资源的高效分享,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一是需要在观念上强化双向沟通。要突破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观念上的隔阂,逐渐转变两类教育在性质、地位、发展等各方面的成见,不断引导学生和家长理解并接受职业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并将其视为一种有益而光荣的选择。同时,还需要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升学理念和职业理念,加强学生职业理念的养成教育,在课堂、社团活动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对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认同和热爱;二是要强化系统的构建。特别是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中职和普高课程引导学生的学习。应该立足于学校办学目标,并搞好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课程的整合。通过制定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接受综合素质教育,并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三是要强化中职和普通中学之间的双向人才流动。在师资方面,要发挥职校和普高优秀人才的优势,构建职校和普高“双师”轮岗式的授课模式,使普通高中的教师有更多的实践空间,同时也要为职校教师搭建更多的产学研结合的创造性平台。可以选择一批已经列入重点工程建设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专业教学创新团队,思政教学团队等,引导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双师”流动,双向互动,不断充实专业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同时,以科学、理性的课程整合为基础,积极推动中职和普通高中的教师进行定期的集体教研和备课。例如,充分运用全国职教和普通高中的网上资源,在职教和普教融通过程中,用线上手段来促使线下问题的解决;四是通过对跨类型、跨层次的教学资源进行统筹设计,建立起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并将高质量的数字教育资源在线平台建设好,促进精品在线课程的共建共享,从而促进跨地区、跨学校、跨类型、跨阶段的教学资源的广泛协同共享。通过交流分享经验、共同研究教育问题,促进中职和普通高中之间的教学互补和优势互补。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跨校交流活动,加强与不同类型学校的互动,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三、推进职普融通的课程群组,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职普融通课程群建设为促进融通的中心载体是非常重要的。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之间需要找到合适的融通落脚之地,并清楚切入点、理顺关系、明确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这是实现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融通的核心。一是普通高中需要主动与职业学校联合起来,建立职业类课程群。这个群包含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劳动技能和通用技术等课程。在综合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职业学校也应通过与普通高中的合作,重新构建职业学校通用和专业技术类课程的比例。对一些职业学校常见的教学活动实行双方共同举办,如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体验、文娱体育活动等,使职业教育学校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充实,促使职普融通更好地发展;二是在全国资历体系的引导下,建设职普融通群组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方式可以是技术累计和学分间的互换。在职普融通的专业体系构建时,应注意有机地结合学习文化知识与学习专业技术,并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与连贯性。职业学校应将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作为核心能力培养的起点,以适应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应当实行多个教学主体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决定学生能否取得相应的教学成绩;三是根据国家资历架构,适时地将权威性强的课程考核标准构建出来。经过一系列的考核和认证,学生获得了被社会、企业和高等院校普遍承认的文凭和职业资格。这样学生毕业以后,对升学单位和就业单位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选择范围的扩大,使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获得了提升。
来源:中国民主促进会盐城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