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挂号管三天”好政策但需细打磨
日期:2023-11-24  发布人:王莉燕 

《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第十三章《挂号工作制度》第六条规定,挂号诊病当日一次有效,继续就诊应重新挂号,次日或隔日看检查结果,可咨询当日接诊医生,若需开药或看其他医生则需要重新挂号。目前,山东青岛、淄博、济宁等多地已在全市或部分公立医院实行“一次挂号管三天”的举措,这的确为患者节省了时间与费用,极大地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也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效率,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复诊医师不固定。当患者次日或第三天拿到检查报告复诊时不一定能找到他的初诊医生,此时患者只能被随机安排到普通门诊就诊,由其他医生看结果以及进一步诊疗。这虽然对于患者来说是“复诊”,但对于医生来说,则是一个重新的诊疗过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二是影响医疗秩序。调查发现在实际就诊过程中,在医生按序接诊的间隙,若未挂号的复诊患者见缝插针推门进去递送检查报告,咨询病况时,占用看诊医生时间,易引起其他按号排队患者的意见,产生误会与纠纷,给医疗秩序管理带来麻烦。

三更不适用专家号。在实际就诊中,对于号源有限的专家号,其一周坐诊次数有限,时间早已超过三天。复诊时患者应先找到开具检查的普通门诊所在的医生,不能解决问题时,再去挂专家门诊号,这样才能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四是导致医生收入分配不公。若一个号管三天,初诊医生有挂号费,复诊医生无挂号费,这显然有失公平,复诊医师利益受损,不能体现其工作价值。

为此,建议:

1.明确定义“复诊”,推行线上复诊新模式。医院应按照“三日内同一医师”的原则排班,确保两次就诊是同一名医生负责,保证就医流程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复诊。利用互联网,线上咨询,分流患者,缓解线下诊疗的压力,使得患者足不出户就可完成复诊。这提高了医院的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同时也减少患者的就医时间与精力等成本。

2.升级调整信息化系统。完善信息化补充功能,以一星期为单位,去配置复诊号,实现诊疗与挂号系统对接,由此建立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等),完全互通互享通道,从而实现有序就诊。

3.创建“院内分级诊疗”模式。尝试让高职称医师负责诊断和确定诊疗方案,将复诊交由低职称医师承担,高职称医师收取挂号费,低职称医师免挂号续诊,医院对低职称医师的劳动给予补偿,从而组成诊疗团队,形成“院内分级诊疗”的模式。如此既可避免紧缺号源被挤占,又能给患者提供方便和实惠。

4.重新调整医务人员绩效分配模式。制定绩效考核标准,确保医师利益不受损,真正体现医师工作价值,从而推进医院薪酬制度改革。


来源:中国农工民主党盐城市委员会